写人物离不开写事儿。
通过写事儿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品格,这是记者们已形成的一个共识。
然写事儿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有的记者会选事儿、会写事儿;而有的记者则不大会,写出的事儿不典型、不感人。
一、没人说“写人物一定要写大事”。
在有些记者那里,思想还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束缚着。比如说写人物,他们总觉得“要写点大事才行”,而对一些“小事”则看不上眼。于是乎,不少好的报道线索到他们那儿就丢失了。
其实,没有人说“写人物一定要写大事”。新闻写作的实践证明,只要能反映所写人物的特点和品格,有些小事倒能很好地达到目的。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推出了一个名为《众生相》的专栏,专门写普通百姓的普通事儿。所载稿件通过吃穿住行乐等一件件小事儿,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工作生活新面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众生相》专栏善写小事儿,使人们耳目一新。同时也更新、成就了当年新闻改革的“大事”。
二、一个生动的例子。
王慧敏(人民日报社海外版原总编辑、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在2016年3月间,曾写了一篇回忆他研究生导师范敬宜(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的文章。在文章中,他除了写业务上一些事外还特意写了老范的几件小事——
一天老范到报社食堂吃晚饭,食堂一楼没开,在卖饭的窗口挂了个小小的牌子:“吃饭请上二楼”。老范没看见这个牌子,问几个聚在一楼聊天的食堂职工:“请问在哪里打饭?”连问几声没人搭理,他稍稍提高了声音。谁知一个小年轻大吼一声:“看牌子,没长眼?”
老范并没有生气,到二楼打了饭就坐在王慧敏对面,悄悄对王慧敏说:“食堂的师傅真凶啊!”王慧敏听后很气愤:“要不要告诉他们的领导?”老范摆摆手一笑,便眉头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还有一次,老范开会后晚上10点多钟回报社,他没带证件,门卫挡了驾。按照报社规定得有内部人员接应才能进大院。他便安安静静地在门旁等候,当时正值隆冬。后来有人经过,告知门卫“这是总编辑老范”,门卫一脸歉意。老范非但没有生气,还连连称赞门卫做得对。
以上写的老范生活中的两件小事,一件是被食堂师傅吼,一件是被门卫挡在大门外。从这两件小事中,人们看到了老范“官虽大但没架子,乐于与百姓打成一片”的高尚品格。
三、 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
1、采访时注意精挑细选。
倡导写小事并不是说什么小事都可以写,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而是说要选择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小事。
比如写范敬宜被食堂师傅吼、但却“摆摆手一笑”;被门卫挡在大门外、“安安静静地在门旁等候”这两件小事,生动展示了一位部级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据作者讲,老范有不少像这样感人的小事,但他精选了这两件事,“因为这两件事最能反映老范的人品”。
2、小事虽小,但一定要认真写好。
作为一个成熟的记者,无论写大人物还是写小人物,无论是写大事还是写小事,都要有一个“认真写好”的态度。不能在写大人物大事的时候就谦恭小心得很;而在写小人物小事时就趾高气扬、漫不经心。这种心态和做法是要不得的。
应该认识到,记者每次写报道,不管报道的选题大小、被访人物级别高低,都要仔细采访、精心写作。因为你写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新闻作品。新闻作品往往也反映着一个记者的人品。应该把自己的作品质量看得重重的。倘若因其“小”而写得质量差劲儿,那岂不是败坏了自己的名声?
“最是小事感人心”。当记者写稿子,不能看不起小事,不能拒绝小事。如果你能从写小事中反映一个人物的特点和魅力,那你的本事就大了。时下各类媒体界正需要这样的作品,请继续努力吧!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