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报道中讲故事,记者要学会写故事,已是新闻界的一个共识。各地各媒体也都在积极倡导,陆续推出了一些善于讲故事的好报道,受到人们的欢迎。但也有一些不好的苗头出现,即有些报道在“讲故事”的名义下,粗制乱造,失真失误。不仅损坏了“讲故事”的写作手法,还严重影响了媒体的传播率。凡此表明,记者写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定要下点功夫才行;同时还要远离、拒绝那些不良的做法。
1、缺乏知识。写故事需要掌握写故事的基本知识和手法,可有的记者在不掌握、不熟悉如何写故事手法的情况下,勉强写成貌似“故事”的故事。结果倒成了“两不像”,既不像消息报道,也不像讲故事。
2、胡编乱造。明明不具备写故事的材料,硬要写成故事,于是“客里空”来了,虚构的东西来了,自己杜撰的话语来了。稿子出来后经不住核实检验,稍问几个问题就“漏馅”了。3、文字粗糙。有的记者手里的故事材料不错,但写出的稿子文字粗糙、乏味、没光彩。受众不喜欢看。以上种种暴露出有些记者写故事时的缺点和毛病。愿意写故事是好事,但也得学会写故事。倘若连写故事的基本手法、技巧都没掌握就去写故事,那岂不是“没有金刚钻,硬揽瓷器活儿”了吗?
用讲故事的手法写新闻报道,目的是要增加报道的可读性,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为把这件事情切实做好,以下几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
作家写故事可以虚构,而记者则不能。不仅不能虚构,还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文学与新闻的根本区别和分水岭。也许有些记者不明此理或明知故犯,在写稿时来点“虚构”,殊不知这种“虚构”经不住检验,很快就成了败笔。
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有发生、高潮、收尾等环节;要有人物、情节、对话的要素;要有冲突、矛盾的转化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称其为“故事”。很明显,要写成这样的故事,具备扎实的材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有些记者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在写故事的材料明显不够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去“编故事”,那怎么能行呢?要明确,不是所有采访都能写成故事。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宁肯不写也不能凑料写故事。
所谓虚写,就是用概述的文字较多,而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比如有些记者也写过类似修路的报道,但总是以记者的口吻一带而过,如有的写道:XXX回村后就带领大家先修路,白天他和大伙儿一起干活,晚上还要盘算着第二天的活计儿……在第二年开春的时候,这条公路终于修好了。以上写法并无不可,但总让人觉得“虚”、“不解渴”。
写故事有写故事的要求,其中之一是在文字表达上要有描述和刻画。这一点与写报道略有不同。比如在《等一等炊事员》(1980年11月22日,解放军报)一文中这样写道:“炊事员小李、小骆等赶来了。原来,这场电影离开饭时间只隔了半个小时,炊事员的活儿还没有干完,所以迟到了一步。他们一进门,见首长和机关干部都在等自己,羞得满脸绯红,扭头就想往回走。高司令员一见这情景,马上风趣地和他们打招呼:‘快进来吧,不然我们就鼓掌喽!’”再如在报道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的通讯(2021年1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写道:在她怀里,发高烧的儿子此刻已经冰凉。可怜的儿子,终究没有熬到翻过大山,死在了去医院的路上。她的牙都要咬碎了!抬头望去,只有漆黑的夜、死寂的山谷。这个柔弱的女人发誓:“就是用嘴啃,也要把山啃出一条路!”村里人说,她疯了,叫她“疯女人”。27年后的今天,人们都叫她“女愚公”。“女愚公”名叫邓迎香,现在是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以上所写把人物的经历、特征写得很逼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结语
记者写故事,应当力倡。作为记者来讲,也理当把写故事的基本功练好,练扎实。据说有的媒体为此专门举办“如何讲好故事”的论坛和培训班,这很好!应该点赞、鼓励和推广!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