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力、写作力,助你走得更远!

2021-10-12 华文融媒云 作者:刘国昌 浏览:761
在最近的一个座谈会上,有位记者问:“对我们年轻记者来说,在今后漫漫新闻路上如何才能站住脚、走的更远?”
我想了想说:“有很多因素,但据我观察,最重要的还是‘两力’。即思想力、写作力。”
我解释道,思想力,说的是“能想问题”;写作力,说的是“能写东西”。作为一个记者,有这两条就立住脚了。
我强调,这里说的“思想力、写作力”,与媒体界已提倡的脑力、眼力、脚力、笔力这“四力”,不但没有矛盾且还有着密切联系。思想力是脑力的体现而写作力则是笔力的体现。我这里讲“思想力、写作力”,是从现实情况出发,侧重于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的。






一、
思想力是“总开关”。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思想不同于思维。思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思想则是思考后形成的结果。这思想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一些成熟的看法、见解、观点和主张上。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思维每天都在进行着。而思想则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反复思考才能形成。形成某些个思想需要一定的功力,这就是“思想力”。
强调“思想力”,具有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当下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各类信息频发,多种世象喷现。这种情况下使得一些记者把更多精力放在追逐“更新、更热”上,热衷于平面地复原事实的碎片,而忽略了深度的辩证思考,丢弃了“思想力”的培养和锻造。
对这种现象如何看呢?就其追求新闻时效性来说,这是可以的。但就新闻报道的质量而言,则是需要警醒和纠正的。因为一个记者如果整天沉醉于平面的、碎片化的报道里,忽略或丢弃了对世象的综合辩证的分析,那很容易走偏了轨道。
要知道,新闻记者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是“跑街的”。相反记者是有观察、有发现、有思想、有作为的文化人。他(她)们写的报道不是简单的“有闻必录”、“有闻快报”,而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的新闻传播和引导。
在我国,新闻界前辈历来高度重视记者“思想力”的培养与锻造。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老师曾说,记者务必要培养自己的思想力,这是新闻佳作的源泉和保障。
著名记者、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李庄老师指出,新闻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常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就是简单的“你做我写,你说我记”。而是要有正确的观点、中肯的分析,并将其渗透于对事物的分析、褒贬之中。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思想力”。
新闻摄影也是这样,著名摄影专家、人民日报社资深高级记者蒋铎老师强调:“思想是新闻摄影的灵魂。没有思想的摄影是毫无生命力的。每个摄影记者都应牢牢记住这一点。”
在文学艺术界,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曾指出:“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把文章写出特点。”
从以上可以看出,思想力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记者从事采写工作的“总开关”。有了这种思想力,就能不断发现新闻,写出新闻;就能在乱花迷离中看到问题的本质,进而写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精彩报道和评论。

一切有志有为的记者,当把锻造思想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时时、处处不忘这一点。同时还要多读书、多思考。在新闻采写实践中,让鲜活的具象载着思想飞翔,给人们提供出更多的好报道、好评论。

微信图片_20211012100427.jpg?






二、
写作力是“重武器”。



这里说的写作力,是记者身上的“重武器”。它不是指一般的能写点稿子那种状况。这种写作力具有3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
二是具有快速的成稿能力;
三是具有精雕细刻的改稿精神。
下面分别做点介绍——



1、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
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首先体现在能驾驭新闻写作的各种体裁。消息、通讯、特写和评论,这4种体裁都要会写,还要熟悉其中的路数。当然对其中某种体裁可以有所侧重和擅长,比如有的记者喜通讯,有的记者善特写等等。但当报道任务布置下来,都能“拿得起”、“用得上”,则是个硬杠杠。
第二是文字功夫扎实。写文章离不开文字功夫,这文字功夫不仅要文从字顺,没有错别字,而且还能形成出彩的文字段落和精彩的“金句”。文章要想写得叫座,文字功夫是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2、具有快速的成稿能力。
记者不同于作家,写稿必须要快速。要有“倚马可待”的能力。
“倚马可待”一词,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晋代桓温领兵北征,命令袁虎速拟公文,袁虎靠着战马,一会儿就写成7张纸,而且写得很好。后来人们都用“倚马可待”这个词,来表达文思敏捷、快速成稿之意。
在我国新闻界有不少这样“倚马可待”的记者,当年邓拓写人民日报社论,写好一页纸后就让干事到车间排字,等全文写完后小样也出齐了。笔者在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时,曾耳闻目睹了时任部主任范荣康、副主任钱湜辛快速成稿的事例。接到任务后,他们马上进入状态,一般四五个小时就写出了稿子。当然也有一两天成稿的,但这样的速度也是够快的了。
这种快速成稿能力是如何来的呢?靠的是平时的充分准备和不断积累。


3、具有精雕细刻的改稿精神。
文章是“改”出来的,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有些人在这个环节上下的功夫不够。他们疏于改稿,懒于改稿。这种状况怎么能行呢?
是否愿改稿、会改稿,是衡量写作水平高低的一个试金石。写作高手们大都在“改”中显露身手。这个词用得妥否?换个字如何?这段文字改写一下是否效果更好?举凡这些问题都在考虑之内。只有经过这么磨砺、这么“折腾”,文章才能越改越好。
当年周总理对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看的很细,每每都改得准确、到位,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人民日报社的同志也都养成了精雕细刻的改稿精神。无论白班还是夜班,大家对每一篇稿件是十分都用心,逐字、逐句、逐段、逐标点地精雕细刻,力求把每一篇稿件都做成精品。
小结语
以上对思想力、写作力谈了一点初步的看法与大家交流。这也是我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切身体会。一个记者“能想问题”、“能写东西”,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并不简单。为何有的记者“笔健作多”、新闻工作的生命之树常青?而有些则不大兴旺、甚至萎靡?其根源之一就是在这“两力”上下的功夫不同。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 课程顾问贴心解答

    为你推荐精品课程,无论就业还是升职加薪,毫无压力。

  • 名企定制紧随大流

    量身打造紧贴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 系统教学把控效果

    集学、测、练为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你科学的安排学习进度,提高效率。

  • 一线大师1对1指导

    课程研发团队内一线资深讲师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直到学会。

  • 点播答疑完美结合

    每周2-3次直播解答,保证学员日常学习问题能得到解决。

  • 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告别杂乱的学习方式,我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