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国庆假期期间在一版推出《同心奔小康》系列报道。该报道采用“小通讯+小言论”的手法,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各地的新举措、新气象,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这种“小通讯+小言论”的编辑手法,过去早已有之,但于今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今特推荐与高校校报、企业报记者编辑分享之。
这个系列报道,由两个内容组成。一个是一篇小通讯,另一个是一篇小评论。小通讯介绍新闻事实,小评论就事论理,两者密切结合,颇有看点。如10月4日刊登的是一篇题为《在家门口就业,真幸福》的小通讯,介绍了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卑舍新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情况。该通讯从村民张粉一家的喜人变化写起,最后写到村子的村民就业情况,看了让人欣喜。结合这篇小通讯,配发了《今日谈》专栏的小言论,题目是《就业村里头,生活更红火》。3小段文字,层层递进,揭示了在家门口就业的益处和意义。该系列报道的言论文字用楷体排出,两篇稿件整体铺浅橙色网底,配以红色的栏目刊头。版面设计,新颖夺目,让人眼睛一亮。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4日 第1版)
这一组报道,有通讯,有言论,但文字都不长,从整体上看可谓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在版面上,这一组报道占约四分之一弱的地盘。这种规模适合于人们阅读。读者看了通讯,再看言论,可获得“双丰收”。 毋庸讳言,现在有些通讯写得过长,在版面上时“黑乎乎一片”。如此安排,让人望而生畏,索性就不看了。当然,有些稿件可以适当长一些,但就报章、网络文体而言,还是短文短章更受欢迎。与其长文人们不喜欢看,还不如短文短章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种“小通讯+小言论”的形式,是缘事而发,就事论理。小通讯提供新闻事实,小言论就此进行阐发,进一步挖掘新闻事实中的内涵和意义,给人以新的思考和启发。这种就事论理的小言论,提升了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如10月6日结合小通讯《有了社区食堂,真暖心》配发的言论《服务越到位,群众越满意》一文,从“社区小食堂,民生大文章”角度切入,指出“社区食堂不仅解决老年人的用餐难题,还提供了聚餐交流的平台,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不失为提升养老服务的一种有益探索。”画龙点睛,点出了价值所在。这类小言论,优势还在于相对集中,不枝不蔓。像10月5日结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保跨省结算一事配发的小言论《医保更便利,保障更有力》一文,紧紧围绕医保这件事展开,既讲了“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了医保带来的红利,看病更省心了,获得感也更强了”,也介绍了全国各地“医保跨省结算”的进展情况,使人们了解了全局。行文中只谈这一件事,不东拉西扯,给人以一个整体的概念。

通过以上评析可以看出,这种“小通讯+小言论”的形式,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受到大家的欢迎。有鉴于此,我们当大力促进这种形式的发展。在编排实践中,那种单发通讯或单发言论的形式也都存在,是完全可以继续操作的。但从读者角度想,从版面设计看,这种“小通讯+小言论”的形式当进一步推广。因为这种形式有助于获得更佳的传播效果。在高校,在企业和一些事业单位里,诸如此类的新闻不少。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点滴层出不穷,完全可以捕捉这些典型事例、典型人物进行报道,既写消息、通讯,也配写言论,使双花盛开,相得益彰。也许有人觉得,写个篇把消息、通讯还可以,配言论可就难喽。确实写言论比较难,但也不是“难于上青天”。现在有不少校报、企业报上经常有些小言论出现,方寸之间,激扬文字,有的写得还很不错!只要大家不怕写,敢于写,坚持写,就一定会在这方面迈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