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专栏是媒体上的一个重要编辑手段。自有媒体以来,主办之人都把办专栏、编专栏,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指派高手苦心经营,精心将之办好、办出彩。
一、何为专栏?
媒体以传播各类信息为主,但同时也需要就某一方面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给读者一个较为系统的读品。那么,承担这个作用和功能的就是专栏。
专栏,顾名思义,乃“专门之栏”之谓。在这个专栏里,可以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集中、系统的刊发;可以在此来传播各类文化知识等。专栏文章,便于剪报、收藏,因而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与关注。
二、专栏的种类
专栏的种类较多,它依各媒体的特点不同而不同。但就其大者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1、言论性专栏。
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人民论坛》,光明日报的《光明论坛》,广州日报的《街谈巷议》等。这些言论专栏,专门刊登言论性文章。文字在千字以内,缘事而发,就事论理,富有说理性,启发性。
2、知识性专栏。
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杜老师语文信箱》,专门就语言文字的诸多问题进行讲解,传播文字知识。信箱采取有问有答的形式进行,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一些行业性报纸也都开设这种知识性专栏,介绍相关的知识。
3、人物性专栏。
如光明日报的《大家》专栏,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众生相》专栏等,都是以刊登人物报道的专栏。稿件以通讯形式为主,有时也用特写形式,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介绍。
4、系列报道型专栏。
这种类型以一个系列报道的形式出现在专栏里,如《欧亚大陆桥纪行》、《长城行》、《云南生态掠影》等。这种形式以一个系列、一个主题开栏,时间跨度不是很长,一般以通讯体裁写作,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也有议论。
三、办好专栏的3个要求
专栏虽好,但能开起来、办下去,却也并非易事。以下3个要求,需要注意——
1、明确要求,规范特点。
开办专栏,明确要求,规范特点,是首要的一条。也就是说,要办一个什么样的专栏?这个专栏有何要求和特点?在每个编辑的脑子里要明确。
今年10月28日光明日报在一版推出了一个新专栏,名叫《中国好手艺》。这个专栏都登哪些内容呢?编辑部在一版的“开栏的话”中写得清清楚楚:
一双手里的功夫,可以达到怎样的登峰造极?一样精妙绝伦的好物,究竟凝结着多少智慧与心血?
对于中国手艺人来说,拥有拿得出手的绝活儿,往往意味着无止境的专注、努力和耐心。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手艺人默默坚守与奉献的宝贵精神,更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中国好手艺》专栏,走近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者、优秀民间文化和民间绝活的继承和发扬者、传统手工匠人和艺人,为您讲述他们多年来研习各类绝技的经历和感悟,敬请关注。
以上的文字把专栏的性质、要求都讲明白了,便于读者阅读,也利于投稿者有所遵循。
2、组织作者,培养骨干。
组织作者队伍是办好专栏的重要环节。有了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稿件就会接连不断的涌来,否则就会出现“吃了这顿没下顿”的尴尬局面。
为此,编辑部有关人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联系、组织作者,如微信约稿、开座谈会、登门拜访、面对面交谈等。这样的交流多了,作者就“滚”起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越来越多。
对待作者,编辑们的态度诚恳很重要。对老作者要尊重,对新作者要扶植。人民日报文艺部的编辑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他们对作者十分热情,几乎是“每信必回”,使作者受到很大鼓舞。
3、审时度势,随时创新。
专栏办起来之后,不能一劳永逸。而是要审时度势,随时创新。
比如专栏办了一段时间后,就要及时把收集到的各方反应仔细分析一下,看看有何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在这里,赞美的话要听,提意见的话更要听。这是把专栏越办越好的一个好机会。
人民日报一版上的《今日谈》专栏,从1980年初创办,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编辑也换了好几茬。但为何一直能坚持至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编辑部有关人员能审时度势,不断改进创新,力求在选题上更宽泛、文字上更简练。
办专栏看似简单,其实大不易。它需要的是眼光、是功力,是坚持。在这方面,让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前进。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